|
十六岁的天空
——花季的思考
16岁,青春年少。人们不约而同地把自己的16岁比喻为花季,让我不禁心生疑虑:大自然的生物千姿百态,为什么人们单单用花来比喻16岁,为什么就没有想到16岁也可以像树呢?
提出这个问题并非抬杠,只要深入地思考一下,就会发现“花后树下”大有文章。
我们的父辈很少把自己的青少年时期称为“16岁的花季”。16岁时,他们已经在大兴安岭伐木,在农场上耕耘,在河边挖泥。他们更愿意称自己为树,一棵有16道年轮而饱经风雨的树。
我们的父辈的父辈中更少有人将自己的青春称为“16岁的花季”,因为当他们16岁时,中原大地风雨如晦,花儿无处开放。于是,他们成了擎天的栋梁,担当起救国的急先锋。
只有我们这一代人,喜欢将“16岁的花季”挂在嘴边,并认为已经是理所当然的了。
年轻的花和年轻的树都是美丽的,后者风华正茂。所不同的是,年轻的花虽然灿烂但也单薄,需要精心呵护;年轻的树,虽不那么灿烂、鲜亮,却已能独立抵挡风雨,承担责任了。
如此看来,将我们这一代人的青春称为“16岁的花季”确实是符合现状的。因为灿烂柔嫩、备受呵护,未经风雨正是我们这一代青少年的特征。可我们不能甘心自己总是花,是花就容易凋谢,树却可以久经考验而长青。16岁,已经可以承担责任了。向我们的前辈那样去做一棵壮实的树,如何?如果嫌它太单调,就让这棵青春之树上开满鲜花!新时代的青少年的青春应该茁壮而长久,灿烂而辉煌!
-----------------------------------------------------------------------------------------------------
[ 本帖最后由 橙子Candies 于 2009-7-11 20:44 编辑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