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生电脑论坛

 找回密码
 立即注册
搜索
查看: 803|回复: 12

[文章] {原创}玩弄的文字(四章全){驻站授权!}

[复制链接]
发表于 2009-7-23 20:18:25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版权声明:个别资料选自百度知道,维基百科

驻站作品:我谨保证我是此作品的著作权合法人,我同意“学生电脑论坛网”及“X学生电脑论坛”所属合作的网站和媒体发表此稿件,并承诺主动在学生电脑论坛网站上进行作品更新。未经学生电脑论坛网或本人同意,其他媒体一律不得转载。

第一章:素材的收集、使用
第二章:比喻和拟人
第三章:比拟和借代
第四章:描写的秘密


本文摘自《玩弄的文字》一书,时机合适的时候我会发上来的……恕我不谦虚

[ 本帖最后由 缘永庐城 于 2009-7-23 20:32 编辑 ]

评分

1

查看全部评分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09-7-23 20:18:52 | 显示全部楼层

素材的收集、使用

  每次写东西,都不得不一次又一次的对自己说,你要对的起文字,对得起老祖宗传下来的无价的宝藏。可能相比那群非主流的火星文,我还尚能聊以自慰吧。
  我的文章如果扔到四五年级那里,一定分数不可能高。很简单的,语病扣分就能扣光,还不说潦草的字迹。语法错误在我的文中最常见的,恐怕就是成分残缺和搭配不当。成分残缺主要表现在没有主语,搭配不当主要就是词义混淆。我喜欢把名词当作形容词用,所以考究的来说,这是很愚蠢的做法。不过其实缺少主语这个评价用在我的文章上面还是不公平的。因为我有至少一半的文章都是“冰棍式独白”,就像是写日记,洋洋洒洒的写着,没有紧凑的情节,没有生动的描写,有的只是一次又一次情感的宣泄。
  我喜欢议论,我更喜欢和别人议论的时候他回答不上来。呵呵,盗用了LeiTT对我说的话了,不过引用一下下,稿费就不给了。现在能庆幸以前看的蓝猫淘气不是空虚的浪费青春和光阴以及美好的童年了,确实,这是一个TV的百科全书,在教育性的角度上看中国动画能与之右的只有《千千问》了。不过两部动画片的缺少趣味程度却没有什么区别。
  跑题了,跑题了。嗯,现在回来。就说议论,我感觉逻辑性是主导的,素材积累更是重要。没有材料的支持,再好的关系声明也是一大堆骨架。中国的老话说得好,有理有据。积累自己写文章的资料不能速成就像是减肥不能速成一样,这是一个靠时间和毅力打拼下的成果。把上千条名言名句都收入笔记本中不是一个困难的事情,但是如果需要的时候能够把句子信手拈来这可不是简单的活。论据也好,名言也罢,都不要去刻意的去追求新颖。真正好听的歌曲绝对不是流行歌,那种年代悠久的天籁之音才是对灵魂的最佳宽慰。我看了看这几年的中考满分作文,高考满分作文,这类那类作文比赛的获奖作文,肯定都会有说曹操诸葛亮还有周瑜他们的,也会有李煜或者武王伐纣的,当然,刘邦项羽那些打打杀杀杀战争典故也不会少,黛玉葬花这类材料的出镜率也不低。
  这不难看出吧,有的材料是越老越值钱的。如果想积累经典的材料,可以去翻翻古文,中外名著,唐诗宋词,如果觉得麻烦,也可以去买上一本“嬴在中考”“资料包”“名人名言”之类的东西。唐诗宋词谁都会背上几句,但是可以去试试那些冷门的,文学色彩比较高的。试想一下,在同时描绘春天,是“满院落梅香,柳梢初弄黄”好还是“春眠不觉晓,处处闻啼鸟”好呢?不过这是需要有一个度的,我在这里简单地说一下,以后我们会单独讨论的。就是,让读者读得明白,仅仅是靠古怪的诗句来显示,深厚的文字功底,结果只会适得其反,因为故作高深反而暴露了无知。如果你原先文章写的不错,可是却把引用部分写的和天书一般,难道你就不觉得这一段应该删去,免得是一个四不像吗?
  驾驭古文不是意见容易的事情。我之所以这么说,是因为我已经从六年级就开始在作文中尝试引入文言色彩可是却屡屡不成功,可能是我太笨了吧。如果不能熟练的运用,就不要用,不然的话是画虎不成反类猫。一些名人名言,这个总算简单一些了吧?也许你会和我一样觉得那些看似有哲理的话很无聊,不过谁让说他的人是“名人”呢?也许你想对生命的意义讨论却找不到合适的措辞,那为什么不想想《钢铁是怎样炼成的》中保尔的话呢?在考场作文中,我的经验是把名人名言用在两个地方。第一是题记,你可以用“书是人类进步的阶梯——高尔基”这中格式来写。或者是在文章中,通用的格式是“高尔基说过,‘书是人类进步的阶梯’”。但是切记一点,引用这些话的最终目的还是为了文章的中心服务。如果你引用了一条基本和文章主题不相关的名言而被语文老师披了一顿,千万别说是冰棍告诉你这样写的,我可是没这样教你。不过名著中的内容就宽泛的多了,甚至到全篇每个角落都能用到的程度。
  相比前两样,更容易使用和积累的就是生活中的事情了。这也是文学创作的根源,或者说是各种艺术的本源。今天从上学的路上看到一个扫地的清洁工阿姨的辛苦却无私奉献,昨天从公交车上看到别人给老人让座之类的,都是随处可见的,我想如何积累这些是不需要我说的,我还是罗罗嗦嗦的提上几句忠告。第一,要记住你现在的身份。你不是一个小学生,太幼稚的话题就请避免,不然的话整篇文章的思想境界会被你这个引用脱下去的。我就见过一个强人,写扶老人过马路谢了五年了,估计他的作文分数也是很“强”。像是乖孩子啦,与小伙伴做游戏这类的,请自觉的无视吧,除非你要回忆往事……其次,你也不是一个已经步入社会的成年人,一些话题不是我们需要讨论的。比如各种“门”的事件,或是社会阴暗的一面,这些都是雷区,如果你踏进去,会被炸得灰飞烟灭。什么?你不信?不信自己去试试吧……
  还有一种材料是需要强调的,就是各种新闻媒体上的消息。这和生活中的取材差不多,但是难度更大。一些评论是可以适当的借鉴一些的,不过那些消息就要谨慎考虑了。引用这些材料,要在提笔前自在脑子中先来一个简单的加工,把叙事部分适当的删减,突出中心思想来为文章服务。如果本来想用自己在报纸上面看到的新闻来突出社会的真善美(假设这是你的文章主题),可是却过分的叙述了这条消息的主体,那么“恭喜”你,你不是在为自己的论证或是引用而引经据典,而是在进行一个实况转播,挑明了说,就是你的文章主题偏移了。比如你要说地震时候谭千秋老师的感人事迹,就用自己的话表述出来,让人感觉你似乎身临其境,让资料和文章融合才是最终最好的效果。相反,如果你是复述了一遍新闻,那么,这篇文章大打折扣了。还有,就是要注意时候,不要还拿几年前的新闻说事,除非他太“重大”。
  也许我说了这么半天,你的头都大了。好吧好吧,来一些操作性更强难度更低的。你的身边其实有一个非常好的素材资料包,而且唾手可得,但是也许你一直没发现。不要乱想了,我说的是你的语文书。不要惊讶,我没和你开玩笑。语文书的课文都是精挑细选的,里面的段落应付教学这种近乎苛刻的需要都没问题,难道你就没有想过把里面的文章适当的背一背吗?试试吧,我相信只要是上课听讲足够认真,那些文字就会依稀在你的脑海中留下记忆。很多考试时候的作文题目都是语文书中的作文题目衍生过来的,而语文书的作文练习是对一个单元的课文的总结。我暗示了这么多,估计你明白了吧?引用课本的文章有两点好处,第一是体现了你的上课认真听讲,第二是可以有效的避免刚才提到的“雷区”。如果在议论的时候引用上课后题……完美啊。课后的古诗词更是如此,这些可不是为了给你增加负担而存在的。
  哎呀,啰嗦了这么半天,最重要的没说。就是不要人云亦云,也不要过分的求新求异。一个经典的典故你也说,他也说,你们是站在同一个起跑线上的,这样你没有优势。新奇的材料往往能有给人耳目一新的感觉。就像是切苹果,如果别人都是竖着切,那么你为什么不试试横着切?要有自己的特点,要有自己的风格,不要盲目的模仿别人,他们不是你自己。你也许会问,死冰棍你说的我明白了,那我去追求独特好了。这样,当然不行!创新是一个可持续发展的计划,但是如果简简单单去“创新”的话,那就是失败的投资,因为你会弄出来一个“四不像”。过度的发扬自己的风格不是不可以,但这也是风险很大的投资。与其铤而走险,不如稳扎稳打。我对“创新”的理解就是在通用的材料上发挥自己的独到的见解,在程式化的写作中尝试新的写法,用另一个眼光观察一个事物。“创新”可不是别人都说东,你非说是西这种无聊的青春期叛逆。
最后,我来说说最近兴起的一种新潮的引用,就是引用流行歌词。流行歌之所以脍炙人口是有原因的,但是有的歌词不适合写作文。那些肉麻到让人起鸡皮疙瘩的,还是把它归入黑名单算了吧。剩下的,可以挑上一两句放到作文中,会有意想不到的效果。至于一些诗歌,同理。
  总结一下,我个人对于“引用”的技巧归类于一下的几条:
  1.古文能很大程度的增加文章的文化底蕴,但是不是非常好掌握,量力而行。
  2.古文要选择浅显有代表性中心突出的,不要太过于繁琐或是深奥,再或者是故弄玄虚。
  3.名人名言,经典名著中的语句是很简单却很实用的。
  4.生活中的素材是最直接最好用的素材,不过提炼为文字的时候要经过一些筛选。
  5.如果积累素材麻烦,那么语文书中的文章不去积累呢?
  6.任何素材都要掌握一个“度”,就像做菜放盐的道理一样。
  7.在选择大众化的材料中,尽量求同存异。
  8.真正的素材创新,绝对不是考与经典唱反调的来的。

  就先说到这里吧,我把自己对“引用”的经验已经说的很详细了。下一章,咱们来聊聊比喻和拟人这两种修辞。

[ 本帖最后由 缘永庐城 于 2009-7-23 20:21 编辑 ]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09-7-23 20:19:18 | 显示全部楼层

比喻和拟人

  说实在的,最近时间真是过得好快,痛痛快快的去睡懒觉的时光已经如飘飞的风筝一般一去就不回来了。唉,如果时间能够冻结在唯一一秒多好,这样的话……
  嗯嗯,空箱归空想,我们接着谈谈上一章的东西。上一章,我用较大的篇幅说了说引用这一个方法。我感觉吧,引用的范围很广,说明方法也好,修辞手法也好,都有引用。引用的范围之广就算在诗歌中出现也是很可能的,所以呢,多说了一些。引用能为文章添姿增色,能为论证打下实际基础,实在是“居家旅行,写人写事之必备‘佳品’”!引用是一个看似简单但是实际操作起来确有一些难度方法,主要需要注意老材料要意义明确,新材料要新鲜有趣,不要人云亦云但是要求同存异,任何材料都要在适当的场合用到,不然就是一个“四不像”。
  如果你把这个“四不像”的反面典型记住的话,估计就差不多了,可惜我没能给出来,呵呵,有些东西嘛,意会不言传。你发现没有,我把失败的引用称作一个“四不像”,这就很直观的展现出一种上不着天,下不着地,看什么不像什么的怪东西。很简单的就能理解吧,这就是托了“比喻”的福了。
  比喻,又叫譬喻(pì yù),在说明文中称之为打比方。它就是利用两个事物间的相似之点,再运用联想、想象的方式联系起来。它可以化抽象为形象,化深奥为浅显,如果运用得当,能化腐朽为神奇。在我们的作文中,比喻的文中的“占有率”不是一般的高,恐怕就是因为他门槛低,便于操作吧。比喻和上一章说的引用比起来,需要注意的地方和对日常生活中的要求相较之下低得多,但不是就没有限制了。我来简单说说在比喻中需要注意的事情。
  比喻的结构就是本体喻体和喻词这三个部分,很简单,有兴趣的可以去翻语法书。想要构成比喻,需要打成两个条件,缺一不可,不然的话就是“伪比喻”或者……嗯,新一个四不像诞生了。
第一,本体和喻体必须是有联系的。这一条很简单,是建立在你的想象力丰富程度的基础上的。只要你敢说,草履虫和飞机大炮可能都是有联系的。这一点上面,咱们中国的童话大王郑渊洁叔叔写的东西很能印证这一点。不过,我相信看我的文章的还都是普通人,甚至和我一样不聪明的人,但是这不是被比喻拒之门外的理由。可能一些很微妙的联系我们想不到但是别人有这么说的,那么,把他的文章采集过来就好了,顺便往前面翻几页,看看搜集素材需要注意的,呵呵。
  第二点就是很鸡肋但是很重要的了,就是必须是两个不同时的事物。给大家这么一道题:“这个人真像是我的朋友飞天冰棍。”问你,这个句子是不是比喻?乍一看吧,有本体喻词和喻体,是比喻?如果这是一道严谨的语法题的话,你就错了。因为必须是两个不同是事物,显然“飞天冰棍”和“人”都是同一类……什么!?不是!?不许起哄!……同一类的事物,这就不是一个比喻句。不过很多时候作文是不要求语法太严谨的,除非是在考八股文。这个时候,不妨去试试用一些擦边球的“伪比喻”来点缀一下文章。
  所谓“伪比喻”,这个概念是我提出来的,就是在说一种不像比喻的概念很混淆的手法。但是会有一定的风险,不过应该不会有被当成病句的可能吧,如果你不愿意看,我建议你跳过这一段。“副班长葛振林打一枪就大吼一声,好像细小的枪口喷不完他的满腔怒火。”这个看起来马马虎虎像是比喻,可是明显没有本体和喻体,只要一个喻词“好像”,很明显,这个不是比喻句。我的一个朋友告诉我这个是借代。这个是么?显然不是。“说话或写文章时不直接说出所要表达的人或事物,而是借用与它密切相关的人或事物来代替,这种修辞方法叫借代”,定义和这个句子是极度的不吻合。这个句子也许是比拟,但是我们初中生是不需要掌握这种有难度的修辞的,可是这种说不出修辞,却十分生动的句子,出现在文中也是很耐人寻味的。这种方法我只是介绍一下,具体怎么用,对不起,我也不太明白,还是靠积累。
  比喻的积累类型有三种,明喻暗喻和借喻。本体喻体喻词同时出现的,就是最常见的明喻,常见的比喻词有“像”、“好像”、“好似”、“如”、“有如”、“如同”、“彷佛”之类的。它的兄弟叫做暗喻,也是很常见,也有本体和喻体,但是比喻词就有一些很暧昧的字眼了,常见的有“是”、“成”、“……一样”之类的字眼来取代“是”这些动词。相对冷门一点的就是借喻,本体和喻词都不出现。“黑暗的天空中,挂着一盏明灯来指引光明。”这就是一个借喻。借喻和借代是有很大区别的。繁杂的语法就不说了,最明显的区别就是借喻可以还原为明喻,借代不能。而且借喻重点是事物中的相似性,借代是注重事物之间的相关性。记住这些,就差不多了。
  在三种常见的比喻之下,派生出许多新的修辞,我简单介绍一下。有“博喻”、“倒喻”、“反喻”、“缩喻”、“扩喻”、“较喻”、“回喻”、“互喻”、“曲喻”等等。博喻是一个本体配合多个喻体;倒喻是喻体在前,本体在后的;倒喻是往本体相反的方向比喻,用来说明不具备某种特征的;较喻是把本体和喻体放在一起做比较的比喻;说甲的时候用乙比喻,说乙的时候用甲比喻,这是互喻;不直接设喻,而是绕着弯子隐晦曲折地进行比喻,这个是曲喻。缩喻、扩喻和回喻我没有找到资料,就不说了,免得误人子弟。感兴趣的,找语文老师问去。以上这些,仅供了解。
  有一个不得不单拿出来说,就是拟人。拟人其实是继承于比拟的一种方法,但是在作文中的出现率也能用“遍地开花”来形容。中学的作文中拟人少了一点,在小学作文里那才叫一个铺天盖地。拟人,把动植物甚至微生物非生物当作人来写,赋予他们人的思想感情。我想,这是大家从小学就开始接触的一种修辞,我就不再详细的解释了。重点,我们来说说如何把拟人的层次提升到新的高度,而不仅仅是小学生那种天真的语言。拟人用好了,把文章感情升华到一个新的高度是轻而易举的,不过前提,你的文章要拟人贯穿全篇。
  给动物人格化是很常见的,我们很小的时候就看这类的童话,我相信你一定写过蚂蚁搬东西的齐心协力勤劳合作艰苦奋斗的伟大的精神。给植物写,我就不相信你没写过小草的默默无闻。不过我们已经是中学生,不要再把主角瞄准到猫猫狗狗花花草草了,我给大家提几个不错的例子。
  说动物的:鹰,敢于拼搏,翱翔于自己的蓝天;蝉,在地下苦苦等待十余载,只为了那一个夏天;蜜蜂,不是勤劳而是惊人的组织纪律性;狮子和羚羊:每天进行着生命为奖励的赛跑,失败的就只能死亡。怎么样,还不错吧?再说植物,花中四君子梅竹兰菊就是现成的:梅:香字苦寒来,敢于挑战严冬;竹:有“节”,高雅脱俗;兰:高雅的他生于世外,不为世人所玩弄,不谄媚,幽而不病;菊:傲然临霜,怒放于群芳凋零之际,陶渊明就喜欢这个~。再说说微生物,举一个例子:阿米巴(变形虫)经常被用于表示傻傻的,很单纯,因为它是“单细胞生物”。非生物部分更宽泛,比如水:阻力越大,冲击力越大;它看似软弱,可是能把石头穿透,高压水柱能切透钢板。李小龙的截拳道的哲学就是“水”哲学,有兴趣的去看看。
  我说这么多,就是想表明一个观点,拟人的最高境界就是“托物言志”,“借物喻理”。一个好文章是靠思想性取胜的,思想层次才是王道。你内心中最真实的想法,最真实的态度,只要不是反面的消极的,都能将文章提升到思想境界甚至是哲学境界,相信我,没错的。
  比喻和拟人这一套组合拳打下来,运用得当是对文章好处很大的。这篇文中重点介绍的是比喻,可是却多多少少渗透了比拟的概念。好的,下一章咱们谈谈比拟和借代,不要错过哦。

[ 本帖最后由 缘永庐城 于 2009-7-23 20:23 编辑 ]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09-7-23 20:19:35 | 显示全部楼层

比拟和借代

  写这一章的时候我是一边写一边后悔,后悔上语文课的时候去找周公喝茶了,这一章我们要说的其实老师讲过若干次了,我还是不会,可见我上课听讲多么“认真”!汗!检讨!我问了不少的人,把这一章确定下来,看来我们中国的汉语比我想象的要远远深奥的多。
  上一章中,我们谈到了比喻的一个兄弟——比拟。他们之间有很多相似的,但是不同的地方同样多。我觉得简简单单叫大家去问老师去,这是一种不负责任的敷衍。说道借喻的时候,又谈到了借代的概念,我同样也觉得把它一笔带过是厚道的。掌握这两种方法,虽然有点难度,但是能为文章增添不少文学性、生动性、形象性。如果这么好的方法不告诉大家,那就对不起这套材料的“本人自己的经验”这个主题了。
  废话不说了,我们先来谈比拟。比拟是借助丰富的想象,把人当作物来写,把物当作人来写,把没生命的当成是有生命的,把甲当作乙来写。这种方法,叫做“比拟”。比拟的效果,从百度上面摘下来一句话,就是“第一,比拟的主要效果是使表达形象生动.比拟可以让静的变成动的,让死硬呆板的变成活泼和有生气的,让无性格的变成有性格的,让抽象的变成具体形象,活灵活现的.客观事物经过人们合理的属性转移和合乎规律的创造性想象,而变得富有艺术魅力.”把比拟学会了,文章因为生动形象而获得高分的时候就指日可待了。
  比拟主要是拟人和拟物这两种形式主要存在。拟人我们上一章说过了,我们在这里重点说拟物。拟物,你可能会对这个修辞很陌生,认为又是我自己杜撰的诸如“伪比喻”这类的字眼了。其实不是,不过就是上课没有重点讲而已。每种事物都有自己独一无二的特点,就像是鸟可以在天空中飞翔,鱼可以在海洋中畅游,蝴蝶拥有美丽的外表,花儿拥有独特的芬芳,大海容纳所有的水,水虽然柔弱却可以迸发出无穷的力量,谬论总会被真理打倒,光明总会驱走黑暗,太阳总是能够发出光和热……等等等等,这些都是。拟物通常是出现在特定的语言环境之中的,它可以带来形象感,新奇感,虽然不能化腐朽为神奇但是化抽象为形象是没问题的。
  拟物有如下的常见写法。
  把人当作动物写。我就不相信,你没有这样想过,幻想自己有一双翅膀能让自己飞翔,幻想自己是一只鱼在水中也能呼吸到氧气。人是不可能有翅膀的,这是长期进化的结果;人也不可能有腮,同理。可是把翅膀赋予人,让人飞向远方。好的,音乐起,《隐形的翅膀》……西方神话中的天使的代表性再合适不过了,但是中国的神仙更厉害,能腾云驾雾(UFO?)这些都是拟物的一种,即把人当作物来写。教师节的时候那“春蚕到死丝方尽”是什么修辞?不用我说了吧。如果说一个人谄媚献殷勤,那么,“哈巴狗”这一个称号就少不了了。说一个将军不屈,人们会说他是一个“铁杆鹰派”。
  把人当成植物来写。这个更难,也更新颖。虽然我没这样尝试过,但是我还是找一段文字我们来分析。法国作家乔治桑有这么一段话“我有时逃开自我,俨然变成一棵植物,我觉得自己是草,是树顶… …总而言之,我所栖息的天地仿佛全是由我自己伸张出来的。”如果你仔细看了上一章,你会说,冰棍你搞错了,这个不是拟物是博喻。首先我肯定你的质疑,过一会我会解答的。乔治桑说自己是这个是那个但是终归实在为后面那一句“总而言之,我所栖息的天地仿佛全是由我自己伸张出来的”来服务。这样一来,就不那么抽象到人不明白了。我之前说了,拟物都是建立在特定语境的基础之上。也正旨在这种语境之下,显得十分生动形象。
  把人比作非生物。这个也不是没有可能。把人比作钢铁是前苏联的作家奥斯特洛夫斯基发扬光大的,用钢铁般的意志力来说保尔•柯察金的品质,这个是我们身边耳熟能详的艺术形象。和钢铁类似的,还有岩石。于谦的《石灰吟》就是典型的代表作。用墨菊来说高洁品质的,王安石的“不求人夸颜色好,只留清气满乾坤”就是用一副画(画?似乎不是,就当是吧)来烘托的。郭德纲“夸”搭档于谦“有着照相机一样的记忆,却经常忘打开镜头”幽默诙谐的借用照相机来和这个搭档开了一个玩笑。中世纪欧洲的骑士在舞会上常常把贵族小姐比作太阳,我们也在教师节时说老师是太阳,因为太阳给了我们光和热,带来了智慧生命的曙光。说到教师节,我们也常常把“春蚕到死丝方尽”和“蜡炬成灰泪始干”放在一起,而后者也是把蜡烛燃烧自己照亮别人的无私奉献(其实这本身就是一个比拟)精神赞美老师。生活中的例子不胜枚举。
  把非生物拟为生物。这个是拟人的上属,不过把非生物比作是动物是很常见的。大家音乐课都学过“黄河大合唱”中的“风在吼,马在叫,黄河在咆哮”这个就是典型的把非生物拟为动物。把非生物比作植物,也可以,不过我没找到合适的例子,抱歉!最后是把抽象事理拟为事物。我曾经在小说中写到“无形的道德枷锁死死的拘束着他,让他不忍心下手。”呵呵,有点邪恶。道德就是一个概念,很空洞的概念,但是枷锁一般对人们的约束是很形象的。
  例子说不少了,小谈一下构成比拟的方法。第一是把情感性格转嫁,这个多用于拟人。蜗牛一点一点的爬,不到终点绝不放弃。第二是动作、行为的转嫁,这个就很宽泛了,比如说螳螂捕蝉。第三是情态的转嫁:小偷夹着尾巴逃走了。第四是称呼的转嫁。这个有一个很囧的例子,我至少看了10年了——太阳公公露出了笑脸。第五是人称转嫁,这个也用于拟人:你可知“吗考”不是我真姓,我离开你太久了,母亲。(闻一多《七子之歌——澳门》)第六个是抽象转移到具体。“岁月列车驶过了这一站。”在毕业的同学录上面这句话很惹眼,这就是比拟中的化抽象为具体。构成比拟的方法绝对不光这几种,很多时候创造力是很重要的,抓住要素,你能创造出属于你自己的比拟方法。
  需要注意的是,比拟之间的事物必须有联系,这个和比喻不一样。如果你说“银河系在唱歌”,那么这可是一个正宗的病句,搭配不当。第二,比拟需要注意语言环境,而且用于书面语,口语中鲜有比拟更多的是比喻。第三,要注意感情色彩,爱憎分明是“必须的”。最后,如果你不想创造出新型四不像,就不要强迫着用比拟,如果用不好就不用。比拟和比喻我之所以分开写,是因为他们并不是同一种修辞,但是相似之处很大。繁杂的语法是没有必要出现在这里的,你的读者不会把你的作文当作教材一般探究的。比拟是把一个事物当作另一个事物来写,比喻是借一个事物说明另一个事物。比拟强调的是特点,比喻强调的是两者的相似,侧重点是不一样的。界限很模糊的我叫它“伪比喻”,上一章中提到了。
  比拟说的差不多了,剩下的时间,侃侃借代。借代是借喻的表亲。借代,顾名思义,把一个事物“借”过来之后“代”文中,类似数学中的等量代换。被替代的叫“本体”,替代本体的叫做“借体”。借代运用好了可以有效的突出事物的特点,可以引人联想。
  第一种借代是局部代整体。“孤帆一片日变来”就是用帆代替船。“靑箬笠、绿蓑衣”用服装代表了老渔夫。
  第二种借代是特征在本体。“看,那个红领巾!”小学时候“泛滥”的一句话之一,不解释了。
  第三种借代是现象代本质。“他满脸都是激动的泪水”用泪水代心情。
  需要着重强调的就是,借代和借喻的区别。虽然作文中没人去要求那么狠的语法,但是知道一些还是有必要的。借喻是比喻,着重的是相似性。借代不是比喻,着重的是相关性。借代的本体和借体之间有相似的实际的联系,而借喻是靠联想想象联系起来的。

  好了,总算说完了。相信记住这四个修辞能为文章增色不少,我们趁热打铁,下一章聊聊描写的方法。

[ 本帖最后由 缘永庐城 于 2009-7-23 20:24 编辑 ]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09-7-23 20:19:50 | 显示全部楼层

描写的秘密

  翻到这页,为什么不试试泡上一杯红茶,尝一口,可能会很苦,但是捧在手中很温暖,纯正的红茶不会有甜味,但是会留一种清新的香味在齿间久久不会散去。然后呢,找到一个大茶杯,接上一杯凉白开,一大口喝下去,哪个味道更好?我想,应该是醇香的红茶吧。但是如果文章和饮料一样,你会选择什么呢?
  前几章,我们说了引用的作用以及注意事项,如何去搜集写作素材,比喻和比拟的用法。这一章,我们谈谈描写的一些心得。比喻和比拟都可以是文章生动形象,不过让文章形象性最强的方法就是直接用描写了。如果没有描写的存在,再优美的文章的文章也是一个干面包,再生动的故事也只是一个铁架子,不会描写,甚至不能展示人物的心理活动和外貌。
  百科中这样写的“描写:用语言文字等对事物作具体的刻画和描绘”“描写是具体形象地描绘任务和事物的状貌。它的基本特点是描绘形象。它所追求的表达效果是用文字绘形绘声绘色地再现客观事物的“样子”,让读者如见其人,如闻其声,如临其境。”语法的介绍已经很严谨,可是,这也是谁都会说的。做起来呢,也不难。如果你能把这几千字看完了,相信你会发现原来生活中描写是如此的多。
  按照细描和白描,我们可以将描写分为两类。前者细致入微,玲珑精致,浓墨重彩,仿若一件价值连城的玉器。白描简简单单,粗野豪迈,朴素淡雅,是一个岁月沧桑的青铜器。《荷塘月色》是细描的代表作,那优美的风景在朱自清笔下水彩画一般,徐徐展开,让人身临其境。那,如何熟练的运用细描?
  首先是要翻到第一章,去看看素材的积累。美文佳句往往是细描素材资源的第一供应商。其次,熟练的运用比喻和比拟这两种修辞。如果说“教室是很热的,特别特别的热,就是非常的热!”这确实是一句描写,但“闷热的如同蒸笼般的教室”显然表现教室的“热”的特点更加形象也更好更加的具体。描写不要去抽象的联想,要一点一点的从实际入手。你要说一个花瓶,你就要说它的质地,它的姿色,他的花纹,而不要去过于抽象的重复声明那是多么漂亮的一个瓶子。抓住特征细致入微,用华丽的辞藻去堆砌,这就是细描的要领。在细致描写的时候,不要怕自己的语言过于的华丽,越精彩越好,这样才能更加形象的去展示一个物件,一件事情或是一个人的外貌等。细描有两个发展方向,一个是“精致”型的路线,你要用平时积累的书面词语来描绘,假设你不是在写文章而是在雕刻,精雕细琢,见棱见角但是却栩栩如生。提示一个小心得,很多“斜玉旁(王字旁)”“绞丝旁”“宝盖头”作为偏旁的汉字很“合适”。另一种是“细腻”型的路线,这些多用于环境或是心理的描写。假设你不是一个作家一个写手而是一个画家,三两点勾勒,两三笔渲染,一幅大气磅礴的中国山水画。语言要连绵,写作时候把速度慢下来,在下笔的时候把思想感情渗透下去,用心来写。不光是描写,一篇好的文章,绝对会有思想感情在背后作出贡献。
  相比细描,还有一种更简单的方法,就是白描。白描没有那么文绉绉的陈词滥调,就像一碗“三碗不过岗”的烈酒。白描的特点就是更接近于平朴的大众话,用最省笔墨的粗线条来描绘。白描的要领就是抓核心,描重点,瞄准特征。除了最主要的一律统统不要。不要修辞,不要渲染,要的就是一个“原生态”。鲁迅的《啊Q正传》《故乡》等小说,都充分的对白描加以运用。鲁迅曾说:“白描却没有秘诀。如果要说有,也不过是和障眼法反一调:有真意,去粉饰,少做作,勿卖弄而已。”我们可以开玩笑的说一句,白描就像麻做的布一样,不深略加工,没有去掉粗糙的性质,却依然很舒服。白描的要领,我总结了12个字:“仅留主体,仅求传神,仅求朴实。”记住突出重点,语言传神,不做映衬烘托。这是我的对白描的认识。
  这是根据描写的精密程度进行划分的,其实,根据动静也可以对描写进行划分。用静态的语言来描写静物,这个是静态。比如说“这个山高大巍峨”。动态的,就是用动态的语言写静物。(……这个,我不是在废话。)比如说“雨淅淅沥沥的打落在古老的苏州城上”。用比拟的手法写静物,按照语法书上的说法,这个也算是动态描写。但是我们通常给描写分门别类的依据还是它的内容。比如人物、环境、事件。
  人物描写,是刻画人物形象的描写类别。这个还可以细分为内在的和外在的。外貌,行动,语言等,属于外部的。这种,描写的时候需要注意几点。肖像描写,不要求写出全貌,就算是警察局要根据你的描述绘制出罪犯的外貌,这也只需要你说出特征,像是头发长短,眼睛大小,鼻子嘴巴是什么样子的。当然,我们写东西的时候,不需要这样。肖像描写最终是为这个任务形象服务的,最好,你能透过形象体现这个人物的性格,身份等等,这个形象最终是为主题服务的。肖像描写不光是为了让读者明白着什么样子的人物,而是“是为了以‘形’传‘神’”,因此,神态描写也可以归到这一类里面,内容大致相同,不多在细致介绍,抱歉。语言描写,更要反映人物的性格特征。言谈举止,是鉴别一个人的素质最好的方法。语言是心灵的直通车,所以,刻画人物再好不过的方式就是写写他的话语。但是,要注意,语言会因为身份、场合、社会背景等方方面面的制约,一定要拿捏得当,不然,小心闹出笑话!动作描写,是塑造人物的主要方式,举手投足间,能写出这个人的习惯。动作是推动情节发展的重要因素,没有动作,再好的描述也只是平面图形,用动作描写,能从二维平面转到三维立体。但是需要注意,在适当的时候做出适当的事情,一些有特殊含义的动作也需要慎用,比如在与别人聚会的时候如果看手表,表示不耐烦。如果没有这种意思却做出这个动作,会让人误解。心理描写,这是属于内在的描写,是一个人物形象的灵魂核心。一切外部的描写都是在或多或少的揭露内心世界。心理描写是充实一个角色的工具,最好能做到细致入微,或是有点波澜,或是有点矛盾。要注意捕捉到那一瞬即是的“灵感”,因为再好的人物心理,不也是你替他想出来的么。总结,人物描写不局限与一个人物,更是要考虑时代等背景。而且要抓住人物特点,否则就是浪费笔墨。抓住人物的特点,是为了反映这个人的内心性格、外在动作,为构成完整的故事打下基础。
  再说环境描写。环境描写可能直接和人物不挂钩,可是与故事情节就密不可分了。再好的照片,没有合适的风景映衬,也是不完美的。文学作品中,描写的对象就是人和非人两个方面。我把建筑、物品、风景等等都归为“非人”,也就是景物描写。这是我的个人意见,没有语法的支持,说一下。刚才说的动态和静态描写,也可以说是景物描写的一种方法。客观和主观是语法书上提出的概念,我不太明白,我猜大概就是把角色的心情附加到景物上来写,可能就是主观的景物描写。站在第三方角度上写,估计就是可观的。客观和主观的描写应该会根据表达的需要或者角色的意图状态等来选择。“天空灰蒙蒙的”可能就是一个很经典很好的例子。涉及到环境描写,记住
  需要单拿出来的,就是正面描写和侧面映衬。正面的咱们已经说了,最后的一点时间单独谈谈侧面的。侧面的好处特别多,没事的时候激发人的想象力,有事的时候让形象鲜明,是一个文学中的“十全大补丸”。侧面描写是烘托正面的形象的,所以和正面的形象要有关联,不是直接写正面的形象确是间接的在表达。用三十六计的内容,这是“指桑骂槐”。比如你要说一个人很漂亮,你可以说“她一走过,花儿都羞的低下了头”。你在写甲物的时候,写乙物因为甲物造成的影响。这样看似是写乙,却是在突出甲,这就是侧面描写。侧面描写又叫“烘托”,顾名思义,就是衬托。我只介绍这一种,侧面描写的写法可以说上这么一整本,不过……我的意思大家清楚吧……呵呵。

【未完•无续】

[ 本帖最后由 缘永庐城 于 2009-7-23 20:25 编辑 ]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09-7-23 20:21:10 | 显示全部楼层
一天看一点
够多……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09-7-23 20:21:18 | 显示全部楼层
跟某偷儿贼(重庆话)………的某文冲突……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09-7-23 20:26:25 | 显示全部楼层
冲突:o

我是新来的,不懂规矩……

文不在多,有竞争才有突破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09-7-23 20:48:46 | 显示全部楼层
放心你不会有事
只是抢了KID的生意……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09-7-23 20:53:24 | 显示全部楼层
不是一个性质……跟我的大讲堂……
我的大讲堂是针对写作文不规范的童鞋,这个……算是一节初中语文课的课程吧……

话说这句:本文摘自《玩弄的文字》一书

嘛意思,这本书你出的?


这个我先放着,看完了也许有东西可以进讲堂……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09-7-23 21:03:42 | 显示全部楼层
我写的,70多页……

我写了两本了……《梦的远航》(起点有),《玩弄的文字》打算在这里发……

具体事项就不多说了,免得被当成广告贴K了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09-7-23 21:09:14 | 显示全部楼层
连载吧 连载吧……

要知道连载这种东西比一下发上来赚钱……


偶去起点看看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09-7-24 16:03:27 | 显示全部楼层
看得我头疼。
好吧原创,支持,加油。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立即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小黑屋|手机版|赞助域名|群组|学生电脑论坛

GMT+8, 2024-11-17 03:54

Powered by Discuz! X3.4

© 2001-2023 Discuz! Team.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